第五届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特等奖于海霞授课

22.5分钟 37951次
授课点评:

于海霞老师在本次高职院校的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优异成绩,的确是实至名归,她20分钟的授课很流畅,无论是她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是她的教学能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的授课体现了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把握到位,课堂的掌控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节奏掌握得很好,充分有效地利用了20分钟的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她始终充满激情,教态自然,极具亲和力,语言流畅、简练,创造了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显示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于老师授课的选文是“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这堂课的设计与实施均很成功,她在介绍教学目标时交代这篇课文需要三个学时,本节课主要用于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掌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并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讨论。她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于老师利用房祖名涉毒入狱的图片引入关于“addiction”的话题,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自然引入了课文的主题。她自始至终注意引导参与式学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于老师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注意活动的引导性,教学效果明显。在处理Reading Comprehension时,她以Group Work的形式,通过快速阅读让每组了解课文中意思相对完整的不同段落的内容,然后通过PPT展示的填空练习,使学生关注文中故事发展的关键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故事发展脉络。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的阶段,于老师设计了Role Play,活动围绕“What would happen if Jason went to see a therapist?”进行。她同时通过PPT给出了对话的内容框架,既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达到设计效果。

其他值得关注的特点是,于老师很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给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例如在Role Play时,她给演示者建议作为一名“therapist”,在与患者对话时要保持“eye contact”,语调要“softly”,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这也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另外,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将学生的现场发挥灵活地组织到教学中。例如在分段快速阅读的练习中,有学生说到Jason有可能成为“computer programmer”,她利用该预测,提醒学生关注结果会是怎样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之读到结果时的有意呼应,显示了她教学中的应变能力。于老师的板书与PPT也用得恰到好处,起到了支撑、辅助教学的的作用。她的板书主要用于重点词汇的学习,PPT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与内容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

于老师在授课中没有涉及句型结构的教学,虽然她在课前和布置作业时都提到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但是作为一节内容相对完整的教学,还是应该对于句子结构,尤其是长难句的处理有一定的体现,以反映选手在句子层面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在现场回答问题阶段,第一个问题涉及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于老师回答得不是很到位,尤其是没有能在现场组织好句子的汉译,这一方面说明选手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暗示了选手在教学中可能对句子结构教学的重视不够。选手第二个关于PPT颜色的回答很精彩,博得提问评委与现场观众的一致赞赏,反映了选手的应变能力,语言运用也非常自如。

点评专家:刘黛琳教授



参赛选手的语言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姿态自然,具有亲和力,口语流利,发音好。她上的这节课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时间分配合理,课堂互动很好。

在导入环节后,参赛选手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几个关键词语;3)探讨电脑如何能决定一个少年的生命。这些目标非常清楚,所以参赛选手在随后的教学中能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进行教学。

看得出来,参赛选手把教育学生不要痴迷于电脑,应有所节制,不能沉迷于虚拟世界作为教学重点。这符合本课的中心内容。这个重点在参赛选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在第二环节的阅读理解和随后的学生活动中,在第三环节的课文中心思想的分析中,还是在第四环节的角色扮演中,这个重点都十分突出。

根据参赛选手的设计,这堂课一共有6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参赛选手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都很到位,使每个环节都非常有效地服务于其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在导入环节,参赛选手巧妙地运用前不久发生的事件,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关键词之一“addiction”,然后再启发学生想到“computer addiction”,很流畅地进入了第二环节。在第二个环节中,参赛选手主要运用分组阅读的方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出来,并启发学生勾勒出了课文中人物的变化轨迹。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讨论分析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参赛选手谈到课文中的人物没应约去看心理医生,这导致他的自杀,这又很自然地为第四环节角色扮演作了很好的铺垫。总体来看,参赛选手的教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由于这是一堂只有20分钟的短课,与正常的实际教学相比,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该参赛选手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是下了功夫的。她的导入环节只用了2分多钟,而且紧扣课文主题,显得干净利落,没有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即第二至第四环节,参赛选手用了16分钟,其中阅读理解环节用了近8分钟,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能大致理解课文,为后来的分析和活动打好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分组阅读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分析讨论时参赛选手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更是让学生参与的极好方式。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都较充分。

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但也有些瑕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不正确的发音,参赛选手没能及时纠正。在阅读理解环节,有个学生把“interest”的重音读错了,参赛选手似乎没注意到。这个词有不少学生都会读错,应该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错误。这并不需要参赛选手花多少时间,只需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下,并示意学生注意就行。对于“life as they know it ceases to exist”这句话的理解,参赛选手似也未能理解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所认识的那种生活(即虚拟世界)已不复存在。”此外,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那就是珍惜青春,珍爱生命。如果参赛选手能从珍爱生命这个角度多挖掘一下,而不停留在不沉溺于电脑,有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就更好了。

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 主讲人:于海霞
  • 时长:22.5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