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二等奖张丹丹授课

19.2分钟 2375次
授课点评

参赛者张丹丹老师的授课视频材料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如开门见山地陈说教学方法及个人感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认同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师生互动自然流畅,教辅工具 PPT 使用恰到好处,教学流程中语言表述和技能转换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得当。教学中讲解简明扼要,示范和操练明了而又富有节奏感,教学反馈及时而又活泼;

3.  英语语音语调纯正、自然、流利,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本身对于学生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4.  教学仪态自然端庄,教学过程充满激情与活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语境。

一些建议:

1. 如果不是参加教学竞赛,教师课堂语速可适当降低,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能;

2. 在词汇教学时可适当突出词汇学习的“形、声、义”三要素,如在讲解“dilemma”一词时,可将语音、音节的字母组合和语义融为一体,适当点拨,可起到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

3. 个别 PPT 演示稿的界面所呈现的色彩大于三种颜色,与其他简洁清新的界面不协调。在教室实际教学中,色彩繁杂的投影画面往往在视觉上并不能起到在计算机屏幕上所体验到的感觉,有时适得其反;

4.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方法论上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的作用,包括“cutting TTT(teacher talking time)”,这将会使得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更上一层楼。

点评专家:李霄翔教授



总体来看,这是一节有重点,有节奏,有效果,设计精巧,余味无穷的课。个人觉得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本课的重点是 active reading,教师在开始时首先简单地介绍了 active reading 所涉及的主要阅读技巧,即 identifying the question,analyzing logical reasoning,identifying and evaluating the conclusion 等。对待这一阅读方法,教师并没有做太多的理论讲解,而是结合课文,一面带着学生寻找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分析推理过程,确定文章结论,一面系统地介绍了 analyzing logical reasoning 所涉及的几个要素,即 examples, facts, quotations, emotional appeals 和 transitional markers 等。整个课程从一般性口头讨论开始,然后进入课文各部分意义与功能分析,最后再次回到本课重点要掌握的关于 active reading 的理论柜架。既教授了语言,又有针对性地训练了阅读技巧。

方法多样,体现综合:这是一节综合课,顾名思义,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而不只是教授阅读技能或语言知识。虽然本节课的语言材料是一篇阅读课文,为了体现“综合课”的教学特色,教师运用了问答、听写、填空、造句、快速查找、语言功能辨别等方法,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比如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将课文的第一段以听写填空的方法呈现,将阅读任务转化成听力训练。这样虽然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他们在做听写时也不会因重复而感到枯燥无趣。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还训练了听力。

语言学习,巧妙强化:在以意义驱动的语言教学中适当强化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围绕医生是否可以对病人说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经常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强化学生对相关语言现象的关注,如在提到 dilemma 一词时,教师不仅举例说明该词的用法,还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 in a dilemma。在教授 logical reasoning 的五个要素时,老师多次在投影屏幕上呈现相关内容,在讨论完第一个要素(transitional markers)之后,先让学生回忆另外四个要素,进行口头汇报,然后再在屏幕上演示,这样通过不同的认知渠道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强化。对于一些生词或需要重点学习的词汇,教师还采用朗读、强化显示、功能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本节课从阅读过渡到写作,鼓励学生将阅读技能转化到写作过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在布置学生做 reflective writing 和 creative writing 这两个写作任务时,如果能对任务的性质和要求讲得更加清楚一些就更好了。

点评专家:王海啸教授
  • 主讲人:张丹丹
  • 时长:19.2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