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束超超说课

16.5分钟 1700次
说课点评

参赛选手首先把授课对象进行了定位,包括他们的语言能力、性格、需求等,然后分析了林语堂的文章(“中国的人文主义”):难度较大,哲理性强,阅读起来对词汇量要求较高,可能不大适合自己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当然大赛组委会选定这篇文章,初衷可能就是想给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增加些难度。

面对这样的学生和较为难懂的文章,该选手最终确定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即采用目前通行的 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三个教学阶段。

在 Pre-reading 阶段,她会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下,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去搜寻一下课文的作者林语堂,了解一下作者的哲学观等,以及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此文章,把难懂的词或句子划出来,尽量自己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

在 While-reading 阶段,她会介绍作者或让学生来介绍,解释专有名词,如 Socrates 等。然后,她会一段一段地给学生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主旨。比如第一段讲的是中国人文主义的含义,即崇尚简单之生活,满足于尘俗享乐;第二段讲的是中国人文主义与西方的哲学观有何不同,等等。但是,到了第四、五段的讲解,该选手几乎是在念稿子了,这样的说课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能不说这是犯了说课比赛的大忌。

在 Post-reading 阶段,教师会就 the meaning of life 与学生展开讨论,并做适当的总结,之后要求学生就此话题写一篇作文。把写作练习作为语言输出,这个设计是合适的。

总之,该选手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授课内容和目标明确,比较切合非英语专业学生们的实际。只是由于时间关系,参赛选手没能把词汇讲解、修辞手法讲解等细节描绘出来,如果能举例说明就更好了,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缺憾。该选手对文章主旨阐述过多,用时也过多,以致她后面的教学设计就稍显单薄了。看得出来,该选手对 TBLT 的教学理论框架还是比较熟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与教学方法也把握得比较准确。

该选手对评委的第一个问题回答一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却又去翻阅笔记,显得稍微有些冷场。选手的说课发音清晰,表达流利,只是 humanism 和 competitive 这两个词发音还有待改进。

点评专家:李萌涛教授




束超超老师的说课陈述方式很有特色,她没有按照惯例把陈述分为文章内容陈述和教学陈述两个部分,而是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展开自己的陈述。陈述中提及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课文预习和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背景知识讨论,词汇学习,段落分析等,围绕这些教学环节的陈述,束老师陈述了她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融文章理解和教学设计为一体,进行整体陈述,具有特色。

束老师有较好的课堂陈述的能力,能较好地掌握课堂英语陈述节奏,言语速度适中,陈述清楚。

在说课和回答问题等环节上表现出束老师对中国文化等有所涉猎,初读了一些林语堂等中外人文学者的著作和作品,可见束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充实和拓展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这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老师应着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束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我们知道教学比赛中的说课陈述和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陈述,是不相同的。前者需要更为严密的论证,不仅需要陈述怎么教授,更需要陈述为什么要这么教授。需要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每个环节的陈述都应成为论证的一个重要部分,否则这种陈述就会显得松散,难于抓住听众。束老师在说课时没能充分注意比赛说课和教学陈述的区别,没能很好地突出说课陈述的论证性,比如说课一开始用了较大的篇幅去描述自己的学生状况。任何一个好老师的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描述的目的为了说明或论证自己的教学思考和设计。鉴于比赛准备时间短,临场压力大,束老师没能很好地论证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实际的。看来教学论证能力也是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点评专家:余渭深教授

  • 主讲人:束超超
  • 时长:16.5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