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张敏说课

13.5分钟 1834次
说课点评

选手首先介绍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几个步骤:Before reading,Global reading,While reading,After reading。选手自己承认这样的安排是“传统的”(old)。

选手介绍说,在 Before reading 阶段,她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东西方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由此引入课文。在 Global reading 阶段,通过对文章的浏览,让学生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教师此时介绍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总体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教师提出,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她将使用 deconstruct 的方法来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寻找 topic sentence,再让学生通过发现支撑中心思想的细节,如名人言论等,并分析材料中的修辞手段等,来 reconstruct 课文。在 After reading 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论辩方式,对相关的话题进行辩论。教师提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讨论。

我们认为,大学英语的阅读课应该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相关阅读,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主题或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或科学素质,二是通过对所读材料语言特点的分析,学习、吸收一些新的、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

这位选手的说课似乎更注重了阅读材料的语言教学功能,强调文本语言特点的分析,确实也就把这堂课上成了比较传统的精读课。其实,这篇选文涉及的话题非常重要,教师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多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所讨论的主题,组织学生对“幸福”、“人生目的”、“中西文化差异”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问阶段,选手未能很好地回答评委的问题。尤其是对本文作者林语堂的信息几乎一点不了解。尽管选手解释自己由于过度专注于文章内容而未能关注有关作者的信息,但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应该的,因为要对一篇文章作出准确的解读和分析,不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反映了该选手平时阅读面有限,知识面还有待拓展。

点评专家:束定芳教授




该参赛老师将其教学环节分为四个部分,即 Before reading,Global reading,Detailed reading 和 After reading。在 Before reading 环节,参赛老师通过提问和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三个“理想”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 Global reading 环节,参赛老师能很好地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总结每部分的中心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理解: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一段,对 Chinese humanism 进行定义;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二段,是西方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段,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即什么是 Chinese humanism,为何有这样的理解以及其影响;第四部分为结尾。参赛老师认为将文章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使文章整体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全文。在具体教学方法方面,参赛老师让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并将这些中心句组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在 Detailed reading 环节,参赛教师注意扩大学生词汇量,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等。在 After reading 环节,参赛老师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深入探讨对 the meaning of life 的理解。

整个说课过程,该参赛老师教态比较自然,口语表达较流畅。

该说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拟解决的问题不够清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如 Global reading 花费时间过长);二、本文讲述的是 Chinese humanism,而参赛教师却要学生谈自己的三个"理想",与本文主题不一致;三、个别单词的重音,特别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关键词 humanism 的重音不正确(influence 等词重音也不正确);四、由于没有留意文章的作者,所以在评委提问环节,参赛教师便无从回答。

点评专家:刘洊波教授
  • 主讲人:张敏
  • 时长:13.5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