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点评
陶老师备课很仔细,内容也较多,尤其是最后要求同学自己学会使用the British Corpus,这对加强学生的自学很有帮助。
不过,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首先,提问的效率较差。大多数提问似乎目的性不强,很难判断其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很难回答。如一开始的“By the way, are you happy?”
学生事先已经有了课文,有的同学可能已经预习了,老师居然还让学生去猜 “What is the topic today?”问完这个小问题后,又问了一个大问题:“Have you ever met teachers who have changed your life?”既然问了,为什么不等同学回答?接下来的问题也是很简单,如要求学生告诉她,课文是为谁写的?老师提出的一连串prediction问题在课文里都有现成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什么意义?想训练学生什么?有时陶老师问完问题后,不让学生自己去找,匆忙把含答案的具体段落告诉学生,这样使用问答的互动时间效率太低了。这里也涉及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为什么教师要提问?究竟提问是为了取得什么样的效果?阅读课老师的问题和其他课型老师的问题有区别么?
其次是讲解的效率不高。课文的结构分析,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一五一十地道出,但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分解课文,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提出不同的分析观点。在讲解作者基本观点时,老师又迫不及待地把相关段落告诉学生,还让学生集体朗读。大学生集体朗读答案有点不合适。老师也没有让学生对该段落进行分析总结,反而是自己一言了之,提出是self-reflection和self-improvement。其实,对照课文,尤其是最后一段,这个总结是否得当还是有商榷余地的。分析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不顾学生反应的讲解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上课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引用所追求的效果是什么?引用不是教学噱头,它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陶老师一开始用“Like father like son”以及“Like teacher like student”等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但课文是在宣扬“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观念么?为了丰富解释内容,陶老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林语堂的“enjoyment of a simple life, especially the family life and in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hip”介绍给学生。问题是怎么把这些话和课文的主题联系起来。这些老师都没有考虑太多,因此当老师就这些引语提问时,学生都不知怎么回答。引用的效率在这堂课里也就不高。
点评专家:曲卫国教授
陶瑞老师在教学中能注意课文分析,思路清晰,PPT课件较好地配合了教学进程。不过,对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比较浅显,仅为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虽然PPT中有一页包含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教师在授课中只字未提。
从课堂效果来看,该教师的教学有重点,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在有限的时间里没有通篇讲解,而是根据课文内涵有选择地进行概述。有思想含量,并能结合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思维拓展。
教师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她提到略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预测,等等。课程的连贯性较强。教师还明确提到了下一次课将会讲到的内容,便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预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似乎不足——教师确实有向学生提问的意识,但是当学生没有积极响应时,她并没有继续鼓励或是给出一些提示,而是自己继续授课。
教师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例如,她未能按意群停顿,读破句的情况时有发生。发音还须完善,特别是元音的基本发音规则未能得到遵守。例如,当the置于元音前时,应该发成,而选手把author前的the发成了。另外,下列单词和短语的发音都有斟酌的余地:pleasure、guess、bet、Massachusetts、go ahead、setting、 main、possess、better等等。
点评专家:殷企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