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芸珏

选手简介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师,主讲大学英语、英语语音正音、翻译实践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2017年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2022年至2023年获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综合课组二等奖。

参赛感言

回望近一年的参赛历程,一路走来,不无波折,感悟良多,撷取二三,以作反思:

1. 合理处理授课的广度和深度。全国赛时,我抽到的课文是The Glorious Messiness of English。此篇算是经典老文,但却非能轻易驾驭并上出彩的话题。果然,“教学步骤繁多、看似热闹花哨”的第一轮设计效果不佳。好在后期教研室领导和老师贡献集体智慧,反复打磨后,总算找到较为清晰的逻辑主线和授课重点。由于赛制要求,刨去单元综述的时间,每位选手的实际授课仅有17分钟甚至更少,这意味着教学设计不可能在广度上过分拓宽,而应在文本深度挖掘方面苦下功夫。

2. 时刻关注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次大赛回归线下授课常态,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重点,也是每位选手必须关注的难点。一些看似高大上却不接地气的课堂设计,此时毫无用武之地。我深刻感受并时刻践行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此处设计学生能否接受?理解?喜欢?共鸣?”“此处讨论学生是否有话可说?能否有感而发,高效输出?”“作为老师,我们应给予他们怎样的支架、怎样的个性化反馈?”这些问题都需常挂心间,反复思量。

3. 广泛阅读,长期积累,终生学习。大赛的说课环节是块“硬骨头”,我欠佳的说课表现究其根源还是广泛阅读不够、长期积累不足。正如李力教授在大赛总结点评时指出,学外语的最高境界是“Become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one or two.”。我想这便应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

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比赛虽似“胜人”,实则“胜己”。比赛过程中,我扫除理论盲区,直面设计缺陷,走出职业倦怠,重拾教学初心,这或许是我最大的收获。感谢外教社给予我历练的机会,感恩身边师长、同伴的指导帮助,我当不忘初心,以赛促教,继续前行。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 孙芸珏老师语言功底好,语音、语调准确自然,更重要的是,她在教学设计、教学法和学习评估方面有较丰富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思路清晰,考虑较为周全。首先,孙老师在阐释单元整体设计时有分析,包括学情分析、文本分析等。除了通过needs analysis了解学生对于语言技能的需求外,她还在单元主题以及两个语篇主题之间建立起关联,从而帮助学生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语篇对单元主题意义进行挖掘和构建(参见授课视频中PPT里针对两篇文章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分析,她给学生分别设置了两篇文章的研读任务,然后在这两个分任务的基础上设计了情境化的单元大任务。在单元设计的整体意识方面,孙老师是优秀的。第二,孙老师通过提供一些纸质和网络资源,布置了单元任务——要求学生深度分析中文语言的发展,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教学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第三,孙老师在整个单元学习的课时分配上做得很细致,也很合理。当然,最后的presentation对于大班教学来说很费时间,但是如果采用学生课前录制并提交视频、师生课内共同点评的形式,在45分钟内完成这一环节应该还是可行的。第四,在授课过程中,孙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字面含义,而且还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7’22”—10’45”)。第五,在布置任务之后,孙老师公布了同伴评价标准(参见授课视频19’20”的PPT),让学生们在写作和展示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估,确保产出在三个维度(content、language、delivery)上的质量。第六,孙老师还通过在课前和课后使用KWL chart来激活学生的元认知和自我调控力,既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明确个人学习目标和规划,也促进学生学习后的反思,使其清楚地知道本单元的个人学习过程和目标达成情况。但是,孙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和授课时,要考虑环环相扣、逻辑衔接以及有机整合。比如,采用三维教学目标虽然是一种较常见的做法,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要注意协调和整合目标,以免显得碎片化。授课中对于inclusiveness的讲解和操练就因脱离了文本和单元任务而显得有点突兀,再加上讨论题过于笼统,导致学生现场回答的质量不太理想。再比如,课文学习应该设法为完成任务搭建支架,挖掘课文中的语言和内容元素以便学生将其迁移至作业中,这样的教学展示会更流畅些。另外,单元任务和分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实施性。中文语言的发展这个话题是否有点过大,要求学生对其作专题论述是否太难?点评专家:冯豫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 孙芸珏老师在说课时谈到拟布置给学生的两项作业:写课文梗概以及口头介绍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学后的应用迁移能力十分重视,表明她在英语教学理念上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孙老师从多方面对课文进行了分析——文体特征、写作目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也抓住了课文将Joseph Needham认定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这一关键点。她在分析文体特征时注意到了该篇章以exposition(inform and enlighten the reader)为主,兼有description、story-telling、argumentation等多种写作方法,且以时间顺序串联起事实性信息。她的观察和分析是准确到位的。在教学方法上,孙老师提到了theme-based、task-driven和assessment-facilitated,表明她希望在确立主心骨、促进主动学习和学以致用、以评促学方面做出努力。她也谈到采用BOPPPS(bridge-in,outcom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这跟她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较为遗憾的是,孙老师长时间停留在笼统和抽象的理论阐释阶段,但几乎没有将理论具体落实到指定文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如果她能够在教学目标、文本和单元任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分层次、分主题、分任务进行设计,那么她的说课就更有实质内容。总而言之,教学能力需要体现在知和行的结合上,好的教学理念需要通过好的教学设计跟学生的有效学习接轨。另外,孙老师在念Needham一词时一直发音有误,暴露了自己对本文主人公并不熟悉,而用Joseph称呼这位著名学者也显得不太妥当。点评专家:冯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