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三等奖张敏授课

19.1分钟 1835次
授课点评

张敏老师选取的课文是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图片与视频来导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文主题。

授课教师亲切自然,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着良好的师生互动。从整体教学环节看,授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朗读、回答问题、例句翻译等不同形式,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这体现出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反映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在“Analyzing the text”部分既有结构分析又有对关键词汇“alien”的讲解,图文并茂。在教学设计方面,授课教师力图在课文讲解中融入阅读与写作技巧的内容,这样的构思有其可取之处,但其与整体教学环节的融合却是一个挑战。在本次授课过程中,有关阅读技巧的内容穿插在了课文分析之中,衔接较为自然流畅,但写作部分的内容与授课的主要内容之间略显脱节,没有形成浑然一体的授课效果。

从 PPT 的设计上看,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失衡问题,“Approaching to topic”部分占据了近半的信息量,其中的视频更是占时长达一分半钟,这难免会有头重脚轻之嫌。PPT 中所列的授课内容为四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六项,也即还包括有最后的“Review”和“Assignment”两项,而且这四项内容也并非如授课教师开始时所介绍的那样按序进行,这是教师在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授课时应注意的细节。

点评专家:史志康教授




本节课的主题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主要学习材料是关于爱因斯坦的一篇文章。通过讨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以及他的生活,探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还关注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

上课伊始教师就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明确,既有话题内容学习目标,也有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具有新意。教师借助图画(两个圆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看这两个圆圈可能代表什么。此举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好铺垫。之后,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How far does your creativity go?),简洁、直接地引入本课的主题(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本节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教师在讲解生词时善于举例,结合学生熟悉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单词意义(如 alien)。教师比较注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与大意。

在处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注重阅读技能(skimming)和写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能够将技能训练与技能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授课过程来看,教师试图尽量与学生互动,并在互动中给予学生有意义的反馈。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自然。

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很好,语音正确,语调自然、流畅。教师话语使用恰当,节奏自然,有亲和力。

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有时急于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如在第3分18秒,教师提了一个问题:What is creativity。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而是直接说:Creativity is to make something new from something common in our daily life。之后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些具有想象力的图片,教师没有让学生来描述,而是自己逐一描述。再比如,介绍爱因斯坦时,教师说得偏多,应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情况。

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
  • 主讲人:张敏
  • 时长:19.1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