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霞

选手简介

于海霞,山东莱芜人,硕士,任教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08年借调北京市奥组委,担任奥运会新闻服务(ONS)引语记者、记者;2012年借调北京市教委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语赛项)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2014年5月获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

参赛感言

很荣幸能够代表北京参加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的决赛,很幸运能够闯入总决赛并获得全国特等奖的殊荣。三天的比赛虽然早已经结束,但是比赛带给自己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首先,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都是英语界的资深专家,他们在比赛时犀利的提问,赛后精彩的点评,专业、公平、公正的评判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大赛使我重新意识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课堂活动的丰富多样固然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但同时,老师不应该忽视语言本身的知识,忽视对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不同语言结构后面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我讲授的课文“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中,很多同行,也包括我自己,在处理“virtual”,想当然地就理解为“虚拟的”。比赛结束后,我有幸能够和评委进行交流,才意识到,“virtual”的本来含义是“真实的”,而在计算机领域却变成了“虚拟的”,其演变过程是怎么一回事?或许我和我的同行们都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老师们连一些概念性的知识都解释不清楚,怎么可能传授给学生真正的语言知识呢?所以比赛回来后,我深深感到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够把最准确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同行们赛时、赛后优秀的表现也让我敬佩。他们都是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冠军选手,大家在一起交流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规律,互相切磋、学习,也让我受益多多,既开阔了视野又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为高职院校有这么多优秀的同行们而备受鼓舞,骄傲自豪。

当然,这一切都应该要感谢“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这个难得的平台。真心祝福“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能够越办越好,给英语老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展示教学风采的机会。

另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在此我要感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从学校到基础部再到英语教学部对英语教学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高度重视;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细心指导的各位专家和同事们,没有你们的关爱和支持,就没有这个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的我。

再次感谢大赛提供的宝贵平台,我会把比赛中学到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回学校传递给学生,不断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于海霞老师在本次高职院校的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优异成绩,的确是实至名归,她20分钟的授课很流畅,无论是她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是她的教学能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老师的授课体现了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把握到位,课堂的掌控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节奏掌握得很好,充分有效地利用了20分钟的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她始终充满激情,教态自然,极具亲和力,语言流畅、简练,创造了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显示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于老师授课的选文是“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这堂课的设计与实施均很成功,她在介绍教学目标时交代这篇课文需要三个学时,本节课主要用于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掌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并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讨论。她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于老师利用房祖名涉毒入狱的图片引入关于“addiction”的话题,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自然引入了课文的主题。她自始至终注意引导参与式学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于老师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注意活动的引导性,教学效果明显。在处理Reading Comprehension时,她以Group Work的形式,通过快速阅读让每组了解课文中意思相对完整的不同段落的内容,然后通过PPT展示的填空练习,使学生关注文中故事发展的关键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故事发展脉络。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的阶段,于老师设计了Role Play,活动围绕“What would happen if Jason went to see a therapist?”进行。她同时通过PPT给出了对话的内容框架,既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达到设计效果。其他值得关注的特点是,于老师很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给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例如在Role Play时,她给演示者建议作为一名“therapist”,在与患者对话时要保持“eye contact”,语调要“softly”,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这也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另外,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将学生的现场发挥灵活地组织到教学中。例如在分段快速阅读的练习中,有学生说到Jason有可能成为“computer programmer”,她利用该预测,提醒学生关注结果会是怎样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之读到结果时的有意呼应,显示了她教学中的应变能力。于老师的板书与PPT也用得恰到好处,起到了支撑、辅助教学的的作用。她的板书主要用于重点词汇的学习,PPT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与内容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于老师在授课中没有涉及句型结构的教学,虽然她在课前和布置作业时都提到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但是作为一节内容相对完整的教学,还是应该对于句子结构,尤其是长难句的处理有一定的体现,以反映选手在句子层面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在现场回答问题阶段,第一个问题涉及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于老师回答得不是很到位,尤其是没有能在现场组织好句子的汉译,这一方面说明选手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暗示了选手在教学中可能对句子结构教学的重视不够。选手第二个关于PPT颜色的回答很精彩,博得提问评委与现场观众的一致赞赏,反映了选手的应变能力,语言运用也非常自如。点评专家:刘黛琳教授参赛选手的语言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姿态自然,具有亲和力,口语流利,发音好。她上的这节课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时间分配合理,课堂互动很好。在导入环节后,参赛选手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几个关键词语;3)探讨电脑如何能决定一个少年的生命。这些目标非常清楚,所以参赛选手在随后的教学中能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进行教学。看得出来,参赛选手把教育学生不要痴迷于电脑,应有所节制,不能沉迷于虚拟世界作为教学重点。这符合本课的中心内容。这个重点在参赛选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在第二环节的阅读理解和随后的学生活动中,在第三环节的课文中心思想的分析中,还是在第四环节的角色扮演中,这个重点都十分突出。根据参赛选手的设计,这堂课一共有6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参赛选手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都很到位,使每个环节都非常有效地服务于其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在导入环节,参赛选手巧妙地运用前不久发生的事件,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关键词之一“addiction”,然后再启发学生想到“computer addiction”,很流畅地进入了第二环节。在第二个环节中,参赛选手主要运用分组阅读的方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出来,并启发学生勾勒出了课文中人物的变化轨迹。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讨论分析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参赛选手谈到课文中的人物没应约去看心理医生,这导致他的自杀,这又很自然地为第四环节角色扮演作了很好的铺垫。总体来看,参赛选手的教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由于这是一堂只有20分钟的短课,与正常的实际教学相比,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该参赛选手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是下了功夫的。她的导入环节只用了2分多钟,而且紧扣课文主题,显得干净利落,没有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即第二至第四环节,参赛选手用了16分钟,其中阅读理解环节用了近8分钟,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能大致理解课文,为后来的分析和活动打好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分组阅读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分析讨论时参赛选手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更是让学生参与的极好方式。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都较充分。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但也有些瑕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不正确的发音,参赛选手没能及时纠正。在阅读理解环节,有个学生把“interest”的重音读错了,参赛选手似乎没注意到。这个词有不少学生都会读错,应该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错误。这并不需要参赛选手花多少时间,只需用正确的发音重复一下,并示意学生注意就行。对于“life as they know it ceases to exist”这句话的理解,参赛选手似也未能理解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所认识的那种生活(即虚拟世界)已不复存在。”此外,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那就是珍惜青春,珍爱生命。如果参赛选手能从珍爱生命这个角度多挖掘一下,而不停留在不沉溺于电脑,有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就更好了。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说课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在接到指定课文30分钟的准备时间内,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这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教学经验的积累。说课比赛所选用的课文是“I’m Proud to Say That I Am a Tradesman”,该文对于职业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于海霞老师10分钟的说课基本涵盖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相对完整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她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安排合理。她的语言流畅自然,面对评委,语速明显加快,表达准确,在说课中的这种运用自如的语言水平,反映了于老师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她首先说明了教学对象是网络专业的学生,并交代该课是学习的第一节课,学习目标包括课文的理解、与主题相关词汇的学习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她的设计理念与她在授课中的教学安排是一致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显然是她的强项。她通过让学生讨论自己为什么选择职业院校以及其父母的态度来引入主题,应该说是个很好的设计,既针对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相信学生会有感而发。在阅读理解阶段,她利用PPT制作表格,通过“问题的起因,矛盾的发展,问题的结果”以及父母与孩子的不同态度来呈现课文的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她设计了Role Play,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debate”达到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各教学阶段穿插了词汇教学的内容。教学步骤清晰,过渡合理。令人遗憾的是该课文有一些结构较复杂的长难句,再次被选手忽略了。她还是将句子结构的处理放在了下一节课,但问题是如果学生连句子字面的意思都没有理解,如何让学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说课也再次说明选手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对句子结构教学的重视。在回答现场提问时,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偏离了提问评委的原意,经过评委提醒后,能够快速组织有效回答。选手应注意评委提问的意图,避免由于太急于回答问题而影响理解。第二个问题也有类似的情况,提问评委关注的是句子结构,而选手还依旧停留在词汇上。当然这与准备时间不足有关,在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相信选手会对教学的重难点有更到位的理解与把握。点评专家:刘黛琳教授参赛选手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以及在陈述和答问时表现出来的自信与从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明确,教学设计能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课程设计基本完整,并比较充分地考虑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是一次成功的说课。参赛选手首先确定了教学对象,即高职网络专业学生,并选定泛读课型,按照泛读课的第一节进行设计。在分析了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参赛选手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即语言、能力和人文目标。这些目标比较合理,具有可行性,体现了参赛选手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所设计的5个教学步骤,即warming-up, reading comprehension, debate/role play, evaluation和summary,内容丰富,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课堂教学中有讲解,有学生练习,还有各种任务,表明参赛选手对教材内容、学生水平等都做了周到的分析与思考,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选手还在第四环节作了预案,如果学生没能达到预期,将如何进行补救。参赛选手的说课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在处理3个教学目标中的语言目标时,参赛选手只确定了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作为重点难点应该说选得是恰当的,但对于句子层面的重点难点,参赛选手似乎没作充分的考虑。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回答评委关于哪些是句子层面的难点及该如何处理的提问时,参赛选手才显得不那么自信,且有些慌乱。固然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合理地确定重点和难点却是第一节课以前就应该解决的问题。由此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在学生们尚未掌握本课的语言点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debate或role play一类的活动,其目的是什么?效果会如何?学生充其量只能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的会话,而无法把从新课中学到的东西加以利用,巩固新学的东西。这岂不有违这种练习活动的初衷?点评专家:李力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