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蓉

选手简介

何蓉,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获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综合课组二等奖。

参赛感言

库切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对于投身教育行业的我,内心的火焰应该就是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无上的崇敬。窃曾以为和学生近十年的相处便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草草将自己和一名资深教师画等号,但参加完这次比赛以后,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和资深教师的关系。

2016年5月,我得知自己在“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四川赛区晋级,入围全国总决赛时十分激动。可以得到全国各地外语教学领域的专家为我这个青年教师指点迷津,真是万分荣幸。焦灼而激动的备赛过程开始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抽到一篇自己不熟悉的科技类文章赛题,内心忐忑不安,压力重重。领导、同事为我建言献策,在课堂上的演练也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可以说,没有我身后这个强大的“后援团”,可以想象我的路会有多难走。第二个宝宝伴随着比赛一同到来。起初很担心这个“爱凑热闹的小家伙”会影响我的状态。可是从比赛开始到结束,我的身体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给力的宝宝也是我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此借着这个机会,我想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包括我未出世的宝宝说一声谢谢!

比赛过程更是让我受益良多。观摩赛事时发现真是高手如林,每个参赛选手都深谙教学方法,无论是对术语的理解还是将教学方法贯穿到课堂设计中,他们都各具特色,表现出彩。而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师范专业出身的老师而言,系统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正是我的短板。因此,我的说课环节设计并不十分理想,有些不当阐述也被评委质疑,促使我开始反思如何弥补自身知识背景的缺陷。此外,比赛给我感触最大的还是评委点评部分。他们提到的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多层面互动等都给我很大帮助和点拨,为我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之前已意识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而今终于在“外教社杯”的赛场上得以印证。

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想说,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感谢这次比赛让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没有办法不老去,但是我还有可能年轻。不敢对未来还有什么庞大而宏伟的许愿,只希望自己以后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运用心血跋涉过来的教师路时,可以有一种劳作后的轻松感以及桃李芬芳后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何蓉老师的授课是围绕“When We Explore the Deep Sea, We Are Exploring for Our Own Survival”这篇短文进行的。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语境,她首先向学生展示了“Monkey King"、“蛟龙入海”、“Neil Armstrong登月”等图片,引出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话题,进而播放一小段有关Deep Sea Creatures的视频,用时约3分钟,完成了Lead-in的课堂教学步骤。在接下来的17分钟里,何蓉老师主要根据课文的主题(Theme: to explore the deep sea for human survival)讲解了文章的段落大意,并列举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最后聚焦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keep pushing the limits of our ocean.),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To what extent should we push the limits of our nature? 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课后撰写短文。我觉得何蓉老师的授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Lead-in这一教学步骤处理得干脆利落,恰到好处。选用的图片和视频内容贴切,运用得当,毫无取娱学生或博得“眼球效应”之意。2)何蓉老师始终紧扣课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做到了聚焦文本,符合综合课教学的宗旨。3)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何蓉老师能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有助于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何蓉老师教态沉稳,教风朴实;英语表达流畅自如,展现了一位优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何蓉老师授课的不足之处:1)授课开始没有陈述本堂课的教学(或学习)目标。有效教学始于教学目标的陈述;不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岂能成为课堂的主人?2)没有与学生开展实质性的互动。从始至终,何蓉老师都在“自拉自唱”,课堂上虽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问题,但多是老师自问自答,缺少学生的参与,致使课堂气氛异常沉闷。3)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失偏颇。如文章题目所示,本文的重心不是How and why do we explore the deep sea? 而是When we explore the deep sea, we are exploring for our own survival.4)授课末尾展示的有关The Aswan Dam (Negative Example)和位于云南的Hani Terrace (Positive Example) 的图片,似有“画蛇添足”之嫌,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我看来没有必要。5)何蓉老师的授课忽视了“语言点”教学。课文中出现的很多词语、惯用法和词语搭配都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如on the heels of, as yet, a landmark moment, overcome (the monumental) challenges, ease (the increasing) burden, conserve/conservation/conservationist, to feed on something (cf. feed somebody), an intricate and complicated system, a great disparity between ..., it is imperative that ..., the key to ... 等等。切记:1)综合课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文本分析,而文本分析既包含内容分析,也包含语言分析和赏析。二者必须兼顾。2)“细读”(Close Reading)是综合课教学的有效途径。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何蓉老师这堂课的内容总体合适,ppt要点突出,脉络清晰,逻辑性好,教学过程顺畅,各环节衔接自然。何老师授课有激情,举止端庄,表情丰富,表述清楚,教学效果较好。但整堂课以何老师讲解为主,可以说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何老师在导入环节首先展示了几张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了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The Deep Sea Creatures”(深海生物)。视频最后一句解说词 "Their destiny is linked to ours”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课文的主题。这个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何老师制作的ppt直观明晰,既展示了课文的内容与结构,也提供了授课的脉络和逻辑。课文的讲解从题目入手,点明文章的主题“to explore the deep sea for human survival”,然后围绕主题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找出了支撑主题的四个例子和文章的结论。在讲解每个例子的过程中,何老师很注意提示该例子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将语言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对metaphor和simile的理解和运用上。整个讲课阶段,何老师笑容自然,充满自信,口语流利,表达自如,展示了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语言素质。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并非完美无缺,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和改进。授课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很明显。20分钟的课堂,何老师一直在讲解或陈述,启发性提问和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显得沉闷。个别练习设计不合理。在paraphrase练习环节,何老师采用填空完成一个句子的形式,显得死板且缺乏挑战,而且不等学生做出反应就给出答案。本人认为,让学生通过思考或相互讨论后口头解释这句话更合适,既有挑战性又有互动性。这个课堂练习有点流于形式。在语言方面,何老师只讲解了metaphor和simile两种修辞手段,而忽略了重要生词、短语以及句法的讲解和练习。对于综合英语课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何老师口语流利,但个别英语单词的发音有瑕疵。如essay发成了[eɪseɪ],drop发成了[dʒɒp]。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何老师的表现不太理想。听到问题“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时,可能是由于紧张,何老师没能直截了当给出评委期待的答案,而是拐弯抹角,含糊其辞,做一些拖泥带水的解释。这让人感到前面称作“critical thinking”的教学环节似乎有名无实。另外,何老师对文章题目单词的首字母大小写出错的判断不太敏感。点评专家:汪火焰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总决赛的“说课”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在30分钟的准备时间内读懂读透一篇陌生的文章,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这不仅是对参赛选手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的全面考察,也是对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极大挑战。在我看来,成功的说课首先取决于对课文全面、深入和细腻的理解和领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观点或传递什么思想情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妙处何在?对学生来说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需要讲解的重点?哪些语言点需要进行操练以及如何操练?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参赛者瞬间能够捕捉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没有这个前提,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步骤都只能是空洞无物的“套路”。不针对课文内容的说课只能导致“说大话”、“说空话”乃至“说假话”。总之,说课首先要说教材(即课文),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说学生,即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与你合作并参与课堂互动。或许是因为第一个出场有些紧张,也或许是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何蓉老师在总决赛中的说课没有在决赛中的授课那么成功。表面上看,何蓉老师一直在滔滔不绝地陈述,先是逐段介绍课文内容,而后说到教学计划和步骤,一些时髦的关键词(如global reading, skimming, scanning, role play, cooperation, collaboration, creative think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style等)也频频出现在何蓉老师的话语中。但仔细分析起来,听众很难捕捉到具体实在的内容,尽管何蓉老师的英语口语表达十分顺畅。到底这篇课文是argumentation essay还是problem-solving essay?如何蓉老师所述,本文的theme的确“very explicit”,但其“theme”到底是什么?何蓉老师说要采用“project-based”的教学法讲授课文,但具体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听众都没有找到答案。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值得何蓉老师思考:一是何蓉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欠深透,缺乏入木三分、淋漓痛快的领悟,所以在说课时不能紧扣课文内容和文本的语言特征驾轻就熟地阐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致使其说课陈述显得空洞无物,回答问题时也显得比较被动。二是何老师的说课陈述本身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说课陈述的话语要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前后衔接紧密,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绝对不能以话语的流利性替代或遮掩话语的逻辑性。大庭广众之下,有时候慢条斯理、言少意丰的陈述恰能更胜一筹。点评专家:秦秀白教授何蓉老师拟讲解的课文题目是“Don't Fe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说课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课文进行解读,第二部分是介绍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在说课的第一部分,何老师首先点明了文章的体裁类型,即文章属于议论文,并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随后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各段落的大意和结构进行了说明。何老师对文章的解读基本正确,但口头表述有点混乱。不难看出,何老师的即时演说能力还不够强。在说课的第二部分,何老师首先交代了授课的对象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随后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但教学目标表述得不清楚。何老师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步骤:1) Lead-in,2) Global Reading,3) Writing,4) Assignment。在第一个步骤Lead-in,何老师计划先引用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观点,然后播放一段片名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电影节选,引入课文主题。何老师还口头介绍了电影的导演和电影的情节。这是何老师教案的一个亮点。另外三个步骤的具体解说有些条理不清。何老师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有点混乱,没有体现语言教学法的理念。在评委提问环节,何老师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教学方案中没有设计任何活动来体现“project-based”教学法的原则。评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kind of project would you propose to the students?”。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何老师列举了一些活动作为对教案的补充。何老师尽管做了较长时间的补充说明和辩解,但仍然没能让评委相信其教案包含了“project-based”的教学原则和课堂活动。另外,评委请何老师解释倒数第二段第一句话。由于对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何老师对全句的解释不准确。在说课和答疑的过程中,何老师的口语中还存在中式英语现象和发音错误。中式英语:improve their writing better;发音错误:still[steIl], example [ig'zampu] 等。点评专家:汪火焰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