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教学大赛二等奖姚素华说课

14.6分钟 2522次
说课点评:

在总决赛的说课环节,选手们用的是同一份材料,因此,教学处理很有可比性。和大多数选手一样,姚老师分别从教学对象(who)、教学内容(what)和教学方法(how)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陈述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表达流利自如(但口音稍重),并一如既往地使用了可视化工具(PPT),提纲挈领地展示陈述要点,总体表现中规中矩,颇有看点。

但遗憾的是姚老师的陈述并没有跳出竞赛型说课的套路:即使用笼统的元话语和程式化的教学模板,而不是就具体的教学材料(给定),针对特定的学生(假设),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策)。也就是说,用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和格式化流程替代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姚老师呈现的approaches: 1.heuristic-teacher,2.cooperative-students,3.grammatical-language)和教学步骤(1.pre-reading,2.while-reading,3.post-reading)。这样做的好处是保险,以不变应万变,也有话可讲(可事先准备);弊端是缺乏创新,不能切实解决具体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仅止于表面字义,对内容的理解也仅在于事实性信息,而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借此传递的观点、态度不甚了了。对语篇、语旨的宏观把握更是缺位。文章的最后一句与两个小标题(隐喻双关)是遥相呼应的,同时也是回应文章题目的点睛之笔;第三段较之于第二段甚至是递进的:"from...to…, our trash is everywhere. Despite the fact…, their impact is still felt." 然而,凡此种种,均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难怪当提问专家要求对文章小标题进行释义时,姚老师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结果也就不知所云了。我们或可以说半小时的准备不足以出上品,但吃透内容毕竟是教的前提条件。

教学套路化的毛病也体现在语篇分析的“主题句”模式上。主题句是针对具体文类而言的,但是这篇材料偏偏不那么适用。老师弃黑体字小标题研读于不顾,想当然地让学生在段落中找主题句,岂不是逼着学生犯糊涂?所以,让老师自己找一下也算不得故意为难,实在也是想给大家提个醒。 

点评专家:董剑桥教授


姚老师的说课是基于标题为“The Real Cost of Travel”的一篇课文,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who,what和how。首先是分析授课的对象(who),其次是授课的内容(what),最后是授课的方法(how)。姚老师的说课思路很清晰,结构很简洁,内容很具体。

姚老师设计的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新生,具有中等英语水平。这篇课文的内容适合她的学生,因为他们喜欢旅游,但是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却比较难,尤其是一些长句。

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主旨思想和语言点等,其中难点是长句和难句的分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合作、预测以及概括技能。姚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特点,有效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在课文分析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更明确、具体地指出哪些长句是难句。

姚老师授课的方法包括:启发式(基于教师的视角)、合作式(基于学生的角度)和语法法(基于语言学习的目标)。启发式教学包括老师提问,启发学生回答问题;合作式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结对讨论,如相互交流旅游经历等。此外,针对高职学生基础不扎实的特点,语法内容采取直接法教学。姚老师对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整体而言,她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授课对象的特点。

姚老师的具体教学流程由pre-reading, 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等三个环节组成,采用top-down (title prediction,topic sentence abstraction,whole text summary)的教学组织方式。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旅游污染和代价这一主题。学生先浏览每段的第一句,把握段落大意,基于主题句提炼概要,在阅读过程中划出生词与难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概括全文的要义。最后要求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五道选择题),以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决定是否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不足之处:
•语言难点的分析与提炼不够具体;
•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就一节课而言,内容有点多;
•在回答专家的第一个问题时,其回答只是停留在语言表面上,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 

点评专家:曾用强教授
  • 主讲人:姚素华
  • 时长:14.6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