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教学大赛英专组二等奖梅婷说课

12.8分钟 1651次
说课点评:

梅婷老师对说课的基本要素有很好的把握。她的说课条理清楚,步骤明确,很好体现了她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等课堂核心成分的深度理解和合理处理。她的课程教学五分法的提法很生动,有创意:1. Fueling Up, 2. Gearing Up, 
3. Figuring Out, 4. Exploring Beyond, 5. Pulling Over。她课堂活动相当丰富,除了一般的活动外,还采用了Think, Pair and Share, Graphic Organizer等方法。说课不仅仅是说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说如何教。梅老师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基本每一处都有清晰的实例示范。她的说课展示了她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较系统的知识结构、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较为新颖的教学理念的了解。

不过在具体展开时,还是有些不足。如第一部分的课文理解。这篇课文有两个标题:主标题是Learn English online,副标题是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Language。梅老师在介绍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时候,认为这篇课文讲的是How English has changed overtime,强调课文是讲language development。这样的理解和课文的两个标题都不符合。这篇文章似乎不是在介绍语言演变的规则。文章应该还涉及更为复杂一点的因素。

梅老师拟采用多种方法,每种方法教学法里都有很好的解释和介绍。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方法的种类和数量而是采用这些方法所拟取得的效果,如TPS。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方法呢?梅老师试图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回答所设定的问题: 这些词语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它们会进入主流语汇?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这些方法能帮助他们去完成任务吗?同样,让学生用graphic organizer 去分析英语多样化的变化。学生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们如何了解诸如Singlish,Konglish, Hinglish等英语各种变体的状况?充其量也就是从网上搜得一点词汇了事而已。这些活动也许课外就可以完成,在有限的6堂课里做这样的活动,究竟是为了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梅老师还设计了类似于辩论的讨论,拟讨论课文作者谈到的positive 和negative effects。问题是,作者是否讨论了这些问题?讨论这些问题对于理解课文或者是课文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有什么意义和帮助? 

这里反映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设计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些活动与理解课文关联不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这些活动有多大的必要呢?

点评专家:曲卫国教授




总体来看,该教师的说课比较清楚,逐一介绍了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理解比较准确,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本合理。以下几点意见,供读者参考:

第一,说课教师设计了三项教学目标(参见教师的PPT):第一项目标是学习如何从语境推测隐含意义;第二项目标是识别论说文中的正反观点;第三项目标是学习如何反驳观点。应该说,这三项目标涉及的语言技能都是重要的阅读技能。但是,综合课的目标不能局限于阅读技能的训练。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内容,即学生应该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内容),并对这些观点发表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建议将理解文章的内容作为首要目标。

第二,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介绍教学目标时,提到以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发展的作用(the rol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欣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语言,欣赏论说文的写作风格,评价互联网对语言变化的影响。这些目标与PPT上呈现的目标略有差异,可能影响听众的理解。另外,课文好像不涉及语言发展的作用。

第三,教师涉及的课堂教学步骤包括:I. Fueling Up (before class); II. Gearing Up; III. Figuring Out; IV. Exploring Beyond; V. Pulling Over。其中的前两个步骤属于低阶思维技能活动(Low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LOTS),后三个步骤属于高阶思维技能活动(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HOTS)。教师的设计初衷是,既有简单的低阶思维活动,如识别和提取信息,也有高阶思维活动,如分析和评价。这种思路是值得肯定的。这些教学环节也有层次感。Fueling Up环节在课前完成,主要是让学生搜集一些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而出现的一些英语新词语,查询课文中使用的一些语言学术语;Gearing Up环节设计了小组活动(Think, Pair and Share),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伴随互联网产生的新词语会流行起来;在Figuring Out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词汇障碍;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的方式讨论语言的变化;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语言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写作技巧,如exemplification;在Exploring Beyond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和分析语言变化的影响;最后的Pulling Over环节主要是复习、归纳本课学习的内容,布置课后写作作业。

以上活动设计的优点是,活动丰富多样,其缺点是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楚,有些活动还有明显的重叠之处,如“作者是如何使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的”与“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的方式讨论语言的变化”应该属于同类活动。再就是,从听众的角度,不容易看出教学目的与教学活动的对应关系。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教学目的与主要教学活动(环节)有比较清晰的对应关系(尽管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四,授课教师提到,以上介绍的教学活动是6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没有介绍这些活动是如何分配在6节课里的。从教师介绍的5个阶段的活动来看,似乎不需要使用6节课的时间。另外,在语言方面使用的时间显得偏多。

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
  • 主讲人:梅婷
  • 时长:12.8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