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教学大赛翻译组一等奖柴廷婷说课

13.3分钟 2530次
说课点评:

该选手说课的内容是朱生豪关于翻译的一段文字。说课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教学目标与教学中的要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说明。该选手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

1.复习上次上课的内容;

2.导入:拟用3句句子,分别为表达型句子、信息型句子和呼唤型句子,每个句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翻译;

3.全班同学分为6组,每两组翻译文本中的一段文字,分别用尽可能漂亮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翻译。原文事先发给学生,要求上课前翻译好。上课时教师先介绍纽马克关于语义型翻译和交际型翻译的理论,然后请每个小组演示各自翻译的文本并进行讨论。

4.教师总结,过程中教师将再次说明语义型翻译和交际型翻译的区别。然后教师将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奈达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理论并将其与纽马克的理论作一比较。  

介绍过程中,授课教师强调,授课的难点是文本的理解,要点是如何区别纽马克的语义型翻译和交际型翻译这两种方法。在整个说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没有提到原语文本中的任何句子。

从总体上看,本人觉得授课教师将原文预先发给学生,分组翻译并作课堂演示和讨论的方法比较符合翻译实践课的特点。教学的步骤设计也比较合理。但是把学习纽马克的理论作为本堂课的要点却有不小的问题,有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对本文的翻译并不会有太多的好处。窃以为,翻译实践课上不能把理论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的难点和要点应该在文本中去寻找,并给出教学方案。在回答问题阶段,提问专家事实上已经暗示了这个问题,可惜授课教师当时没能明白。

授课教师英语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教态从容大方,显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潜质。

点评专家:张春柏教授



按照该选手的设计,这是一堂针对翻译专业二年级学生的90分钟专业课。在10分钟的说课过程中,该选手讲述了授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同时也分析讲述了所使用教学材料的意义。

根据该选手的描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安排成小组进行翻译练习。学生通过在组内的互相交流,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进行翻译的相关练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翻译实际操作的量,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各自优缺点。如果经常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练习活动,学生除了获得大量的翻译实践,也可建立起团队互助的翻译合作精神。

该选手还提到,要在教授翻译的同时结合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和翻译时用理论来分析和引导自身的翻译。这对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还没有真正完成翻译实务的学习、同时翻译理论还缺乏的状态下,就直接让学生以理论为引导进行翻译练习,可能会造成学生既不能掌握也不能真正学懂理论的尴尬局面。因此,这堂课的真正教学目的就显得很不清晰,即非理论又非实践。

值得指出的是,在本科翻译专业二年级的课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翻译的基础训练。比如,本科外语教学中要包括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课。教师除了按照为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教学外,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翻译方向靠拢,授课内容中可以包括阅读理解、查询和组合相关信息,并能有效多元地用目标语进行信息的重新描述,也可以按照文本的形式进行主题写作等练习。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翻译时所需的各种策略。

点评专家:柴明颎教授
  • 主讲人:柴廷婷
  • 时长:13.3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