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教学大赛综合组二等奖曾丹授课

19.7分钟 1922次
授课点评

本节课的主题是“生命的价值”(The Value of Life),主要学习材料是 Helen Keller 所著的文章 Three Days to See。主要教学活动包括阅读主题材料、讨论主要话题,在以上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

本节课中,教师努力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此举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比如,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触摸塑料做的橙子和一片真的树叶,让学生感知和体会触觉的重要性,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旨,如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同时注意适当处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有教师讲解,也有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学习活动。PPT 设计合理,图片、文字、视频材料使用的当。

教师语言基本功很好,语言准确、流利。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并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

本节课的导入(热身)环节略显拖沓,所用时间偏长。该环节(含介绍本节课的任务介绍)共计约5分钟。

教师课堂话语的速度和节奏偏快,显得不够自然,有“演讲”的倾向。虽然教师试图与学生互动,但教师自己的话语互动性还不够强,导致教师请学生回应时,学生有时不能有效地回答(此问题在后半段授课过程中有所好转,尤其是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也比较多。另外,教师话语总量偏多,长段的连续指令语和解释语偏多。比如从9分2秒至11分25秒,教师围绕 listlessness 一词连续讲了2分多钟,中间只有一个学生说了大约5秒钟的话。

点评专家:程晓堂教授



曾丹老师授课选取的课文是海伦房盏拿?Three Days to See,整堂课节奏明快,时间在内容丰富的讲解中不知不觉间流逝了,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有关知识并掌握必要的语言点。授课老师表现出深厚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比较纯正的语音语调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再者,授课老师授课比较老道,具有流畅自如地驾驭授课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能力。

授课的整体结构分为三大部分,“Lead-in”、“Teaching objectives”及“Teaching procedures”。课文的导入部分很生动,能够即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将他们的注意力逐步引入课文主题。授课中对主题的分析形象而具体,能够把握住“Three Days to See”中的关键两点,并将之与课文的整体结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课文主题的分析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强调突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加深学生的印象,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授课通过 PPT 向学生列出“Teaching objectives”和“Teaching procedures”这两部分的具体内容,前者又细分为三小点,后者又细分为四小点。值得肯定的是,曾丹老师在这两部分都能点明重点,说明教学目标的重点是要学生意识到“the value of life and our blessed senses”,而教学过程的重点则分别是“exploring the sentences”和“reflecting the value of life”,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环节。可惜的是,由于实际授课受时间限制,无论是在时间分配上还是在 PPT 所承载的信息量上,对“the value of life”的探索和思考方面似乎只是浅尝辄止;在师生互动环节,当问到句子的修辞方法时,学生回答是“parallelism and contrast”,老师只是肯定了“parallelism”,而并未对“contrast”作出任何回应,授课老师若对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学生收获则会更大。

点评专家:史志康教授
  • 主讲人:曾丹
  • 时长:19.7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