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教学大赛职业院校组一等奖杨璇授课

23.9分钟 3404次
授课点评:

杨璇老师讲授的课文是“Wanted: Blue-Collar Workers”。围绕这一主题,杨璇老师从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两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以一句名言开始了本课的导入部分,对white-collar和blue-collar做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在教学目标中,教师从知识、语言和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教学过程则包括了课文分析、拓展活动和课后作业三个环节。

在语言学习方面,杨璇老师根据课文写作特点专门设计了英文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并在随后的拓展活动中对部分连接词的使用进行了必要的训练,在布置课后作业中也对这一部分做了安排,从整体上实现了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准确表达因果关系这一教学目标。

在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教师以几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

选手通过以上各种方式,比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杨璇老师的授课过程整体表现良好,表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和应变能力,口语流利,语音、语调基本准确自然。

但是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导入部分还可以更多地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尤其是在一些学生具备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部分。如:white-collar与blue-collar之间的区别,学生即便是在没有进行预习的情况下也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2. 在语言讲解方面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深度地发掘。如本课中重点讲解了“-able”这个后缀的构词法,但是在全文出现以“-able”结尾的单词仅有一个,很难起到帮助学生很好掌握这个后缀的作用。

3. 拓展活动中训练学生口译的技能,同时训练因果关系表达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如果换一种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讲解中涉及的因果关系表达方式去帮助学生更多地练习因果方式表达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此外,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应该不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4. 在人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的今天,教师是否还应该考虑黑板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点评专家:杨亚军教授



杨璇老师授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和娴熟的课堂驾驭技巧。例如,在lead-in部分,杨老师通过展示不同职业人士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white-collar worker”与“blue-collar worker”的定义,随之开展学生就业选择的投票调查,根据学生的投票结果,将语篇外知识(即导入的素材)和语篇内知识(即课文的主题“Wanted: Blue-Collar Workers”)自然衔接与连贯起来。

本堂课的一大特色在于情境化的拓展练习。高职英语学生往往需要进行基础语言技能训练, 但单纯的语言训练, 特别是不符合他们实际生活体验、认知和情感特点的机械的语言训练又会使他们感到厌倦。杨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情境,三位学生分别扮演BBC记者、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任以及口译员,鼓励学生们运用上一环节所学到的因果连词完成采访。这个环节设计的亮点在于把原本死记硬背和枯燥的翻译练习变成了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场景模拟,以情境任务来实现,使英语的习得与教学合二为一,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一设计也体现了该参赛选手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始终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既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流畅性,可以保证实现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独具匠心:一场针对时事新闻的辩论与一篇电影观后感,两者都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选手在回答专家提问时,对问题的理解准确,反应迅速,思路明确,应答和申辩达意,展现了沉稳自信的台风。

综上所述,杨老师授课过程清晰流畅,教态亲切自然,她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真实化,准确预测、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困难,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稍有不足的是,Text Analysis环节略显仓促,语言点的讲解有点粗糙,缺乏对课文重难点的分析和训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加强语言基础的学习和实践。

点评专家:贺雪娟教授
  • 主讲人:杨璇
  • 时长:23.9分钟
  • 来源:外教社 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