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超超

选手简介

束超超,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现苏州科技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后攻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从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任教于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主要教授“大学英语”、“英语精读”、“英语写作”等课程。2011年5月获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综合组一等奖。

参赛感言

2011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打破了我平静的教学。2011年3月份学院内的选拔,我记得在全体一百多名同事面前说课的情景,4月份教学录像送往省里参加初赛,5月份参加江苏省的决赛和总决赛,最终到10月份上海的全国决赛。这一路走来收获了很多赞扬和鼓励,可是收获最多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一路走来获得的帮助。从参加初赛以来可爱的学生们就积极配合我上课,还生怕自己的表现不好会影响我的教学效果。我的同事不断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领导则多方面的关心我,帮助我,赛前还给我卸包袱、打气。我的家人也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因此,参加这次比赛尽管压力很大,但是我内心始终是暖暖的。我要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

今年正好是我从事英语教学的第十个年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想这次大赛恰好是对我这十年教学的一个见证吧。我记得刚踏上讲台,在课堂上还是“一言堂”,自己讲了很多,学生被动地听,结果自己很累却收效甚微。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完全是跟着课堂变化的,如果当日课堂气氛好,学生学的好,那一天自己的心情会很好,可是如果课堂效果差,学生没什么反应,那自己的心情就跌到了谷底。慢慢地我意识到教学光靠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方法,传统的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习英语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断地问自己课堂上讲的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用吗,对他们能起到什么帮助。最终我得出的答案是学生们学了英语后一定要会用。随着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加上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我不断地摸索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会利用一切机会和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开口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得到了鼓励和表扬他们也是乐意开口的。但是我深知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可是语言能力没有提高,那这样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所以我很强调语言的输入和积累。学生上我的课,氛围很轻松,但任务不轻松。每当看到原本对英语不感兴趣的或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之下取得了进步,我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开心。

我很庆幸能参加这次比赛,她让我的教学生涯留下难忘的回忆。现在一切又重新开始了,只不过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学习、进步,能向英语教育事业,向我的学生奉献更多。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该选手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发音清晰,表达流利,较好地把握课文中心思想,能根据内容确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该选手的授课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以 virtual,cyber-,web,e-开头的词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入与互联网相关的词汇。第二部分利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请学生讨论互联网的用途和缺陷,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出学生的答案,起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作用。第三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重要细节,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填空的形式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作者的中心思想,互联网如何改变作者的生活,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对互联网态度的变化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部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第五部分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包括阅读、讨论和写作任务。在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整个授课过程可以看出,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该选手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法创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能设计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件,紧扣教学内容,页面整洁,符合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了色彩、布局等,并能适时嵌入动画设置。教师在讨论课文时,幻灯片与课堂的师生互动同步,很好地配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了解了虚拟生活的缺陷和不足。总体说来,该选手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环节衔接自然,师生互动情况良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设定的各个教学环节。点评专家:杨信彰教授束超超老师语音清晰,语调流畅,语速音高适中,说话节奏感好,语言表达有条理,简洁明了,透着清爽干练,又不失亲切自然。她授课的材料是“A Virtual Life”。束老师用提问的方式直接破题,定义了“虚拟生活”的概念后,先拓展与互联网相关的词汇,作为随后课堂讲解或讨论的预备,设计合理,能够由浅入深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有构词法的渗透。导入部分组织学生就自身对互联网利弊的认识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解释、指导、参与、反馈、总结,在语言和内容上都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作了铺垫。教师没有明确指出教学目标,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围绕对课文的理解展开,主要通过填空的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分三个部分阅读了课文要点,共同建构了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课后作业有三项,涵盖了读、说、写三种活动,有比较清楚的说明和要求,与课文在主题上相关联,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方法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态度。小组讨论的题目给出多个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知识背景。整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前、读中、读后活动,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不错。教师在授课时能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发出“Are you clear ?”或“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的询问。教师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大意与篇章结构,然而对各部分的内容归纳不够准确和严谨,尤其是课件第8、9页在筛选支撑主题的细节和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教师将“telecommuter”这种采用远程工作方式的人群理解为作者新的职业身份,用“What is her job now?”来提问,也不够准确。另外,教师在一些词的发音(如 focus,was,negative,luxurious,interpret)、重音(如 defects,contribute)、用法(如 congratulations)上有不足之处。点评专家:李淑静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参赛选手首先把授课对象进行了定位,包括他们的语言能力、性格、需求等,然后分析了林语堂的文章(“中国的人文主义”):难度较大,哲理性强,阅读起来对词汇量要求较高,可能不大适合自己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当然大赛组委会选定这篇文章,初衷可能就是想给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增加些难度。面对这样的学生和较为难懂的文章,该选手最终确定了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即采用目前通行的 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三个教学阶段。在 Pre-reading 阶段,她会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下,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去搜寻一下课文的作者林语堂,了解一下作者的哲学观等,以及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此文章,把难懂的词或句子划出来,尽量自己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在 While-reading 阶段,她会介绍作者或让学生来介绍,解释专有名词,如 Socrates 等。然后,她会一段一段地给学生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主旨。比如第一段讲的是中国人文主义的含义,即崇尚简单之生活,满足于尘俗享乐;第二段讲的是中国人文主义与西方的哲学观有何不同,等等。但是,到了第四、五段的讲解,该选手几乎是在念稿子了,这样的说课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不能不说这是犯了说课比赛的大忌。在 Post-reading 阶段,教师会就 the meaning of life 与学生展开讨论,并做适当的总结,之后要求学生就此话题写一篇作文。把写作练习作为语言输出,这个设计是合适的。总之,该选手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授课内容和目标明确,比较切合非英语专业学生们的实际。只是由于时间关系,参赛选手没能把词汇讲解、修辞手法讲解等细节描绘出来,如果能举例说明就更好了,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缺憾。该选手对文章主旨阐述过多,用时也过多,以致她后面的教学设计就稍显单薄了。看得出来,该选手对 TBLT 的教学理论框架还是比较熟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与教学方法也把握得比较准确。该选手对评委的第一个问题回答一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却又去翻阅笔记,显得稍微有些冷场。选手的说课发音清晰,表达流利,只是 humanism 和 competitive 这两个词发音还有待改进。点评专家:李萌涛教授束超超老师的说课陈述方式很有特色,她没有按照惯例把陈述分为文章内容陈述和教学陈述两个部分,而是以教学活动为基础展开自己的陈述。陈述中提及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课文预习和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背景知识讨论,词汇学习,段落分析等,围绕这些教学环节的陈述,束老师陈述了她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融文章理解和教学设计为一体,进行整体陈述,具有特色。束老师有较好的课堂陈述的能力,能较好地掌握课堂英语陈述节奏,言语速度适中,陈述清楚。在说课和回答问题等环节上表现出束老师对中国文化等有所涉猎,初读了一些林语堂等中外人文学者的著作和作品,可见束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充实和拓展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这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老师应着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束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我们知道教学比赛中的说课陈述和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陈述,是不相同的。前者需要更为严密的论证,不仅需要陈述怎么教授,更需要陈述为什么要这么教授。需要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每个环节的陈述都应成为论证的一个重要部分,否则这种陈述就会显得松散,难于抓住听众。束老师在说课时没能充分注意比赛说课和教学陈述的区别,没能很好地突出说课陈述的论证性,比如说课一开始用了较大的篇幅去描述自己的学生状况。任何一个好老师的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描述的目的为了说明或论证自己的教学思考和设计。鉴于比赛准备时间短,临场压力大,束老师没能很好地论证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实际的。看来教学论证能力也是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点评专家:余渭深教授

授课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