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竞欧

选手简介

杨竞欧,沈阳药科大学外语部教师,2009年起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方向为学术英语写作、美国文化研究。曾获2014年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2016年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辽宁赛区视听说课组冠军。

参赛感言

2009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光荣地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多年的园丁梦如愿以偿,欣喜若狂。我一直坚信教学是一门艺术(Teaching is an art.),教学需要设计。课前设置1?个教学目标,课上通过多样的活动予以实现,课后十分有成就感。而且,一个学期下来总结反思,教学相长,收获巨大。

2012年,第二届“外教社杯”教学比赛举办,学校选派我赴大连参加省赛。这是我工作三年来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十分紧张。由于对现场的学生的反应预判准备不足,20分钟的课程“引入”部分我就讲了近10分钟。最终,在近40位参赛选手中位列第11位,未能晋级。比赛结束后,第一届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武汉大学靳奇老师给选手们做示范课。靳老师把中华文化和英语教学完美结合,几十分钟的课,我竟听得如痴如醉,心生佩服,同时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提升自我、提升教学水平。

2016年,第七届“外教社杯”教学大赛举办,学校再次选派我参加视听说课组的省赛。得知又有机会参赛,我感到十分激动也十分紧张。我认真研究比赛要求,花了三天三夜学习往届总决赛冠、亚、季军的授课及说课视频。从选题到课程设计再到即兴说课的准备,我都虚心向同事和外教请教。5月省赛,很幸运,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视听说课组省赛冠军,有机会代表辽宁省赴上海参加全国决赛。全国决赛的赛制十分残酷,28省省赛冠军第一轮只能留下10位进入全国总决赛。而且,所有选手提前两周才能网上抽题,准备时间很紧。全国决赛我抽到1号签,压力不小。好在上外的学生基础很好,所以授课比较顺利。美中不足就是回答问题时曲解了评委的意图,28位决赛选手中我位列第三名,进入总决赛。总决赛的前一晚我一夜未眠,反思了前一轮出现的问题并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总决赛中,我的说课和问答思路都比较清晰,说课成绩在10位选手中位列第一,加上前一轮的授课成绩,最终获得总决赛第二名的成绩,我感到心满意足。

这次教学比赛,我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沈阳药科大学,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其次,我要感谢外教社搭建的比赛平台,感谢比赛中良师益友的指点和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家人,感谢他们的鼓励和爱。

专家点评

授课视频及点评

授课点评:杨竞欧老师抽到的视频材料是“Urban Earth",主题是关于城市生活的,所以教师以伦敦和上海两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任务的讨论开场。在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后,教师将视频分成五个部分,并围绕五个特殊疑问句逐一处理这五个部分。之后,教师根据视频最后的结论引出一个开放性讨论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课后作业是关于对学生所在城市的一个创新型探索,并需解释理由。杨老师授课的最显著特点可以归纳为:课程结构设计严谨,教学步骤层层递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的主题是城市生活,所以开场部分讨论伦敦与上海,中间部分讨论对城市生活的一个创新型探索,同时还探讨了城市生活对人际关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结束部分让学生对自己的城市进行一次创新型探索。这样就将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第二,本节课的视频是一个创新项目的报道,教师合理地引入了新闻报道的5W1H要素,并围绕五个问题分步处理视频。在后续的口语活动中强调了论据的重要性。这种将专项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融入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的教学设计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三,本节课包含多个教学活动,每一个活动一般都包含四个步骤,首先是教师在介绍活动内容后举例说明,然后提供适当的语言素材,在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再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再现重复、适时点评归纳的做法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任务难度,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不断重复的方法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如在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经常会再一次将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如在问学生提到伦敦时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又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了城市生活对人际关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之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之前他自己的学生的讨论结果。这样不断重复的方法固然对于强化学习内容有一定帮助,但如果长期这样做也可能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或错误地认为教师的答案是正确的或更好的。我觉得,如果相关内容是教学重点,当然可以适当重复,但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老师不必过多提供自己的答案。杨竞欧老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也体现了较高的水平,无论是幻灯片页面设计,还是视频、图像的运用,都能够恰当地起到促进有效教学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问答环节中,教师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似乎没有明确了解问题的真实意图,即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表达中的语言错误。虽然教师说可以追问学生“Is it always raining?”,但并没有点明追问的意图到底是提醒学生认识自己的语言错误,还是要学生真的回答这个问题。点评专家:王海啸教授总的说来,杨竞欧老师综合素质优秀,教态自然大方,口语流利,口齿清晰,对语速和课堂节奏的掌控很好。整个教学方案的思路合理完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课程实施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师生互动频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杨老师的授课课题是“Urban Earth”。在“导入”(Lead-in) 环节,教师从explore a city 开始来引导学生思考。问学生:伦敦让他们想到什么?上海又让他们想到什么?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对于学生的适合度,大多数学生熟悉伦敦和上海,所以他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活跃。随后,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并阐发自己的观点时,以“But, a city is more than just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celebrities”将讨论话题转入本课的教学主题,提醒学生在课堂上要 explore more of a city,教学活动便自然地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新课的讲授。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本课他们要完成的任务:理解视频内容,学会听前提问,学会阐述观点。教师在PPT上清晰呈现了讲课的五个步骤以及时间分配。课程讲授的第一步是对听力技能的讲解,教师告诉学生在听新闻或报告的时候可关注“5W + 1H" (what, when, which, why, who, how),并以“A news report about a car accident”为例,提示学生针对该题目用“5W+1H”的模式提出问题。这很好。学生确实运用了这个策略进行了实践,而且很成功。而后进入视频内容“看与听”(Watch and Listen)的学习,让学生再次实践“5W+1H”分析法,教师给予学生示范和指导。教师将视频进行了切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并给予回答的提示,降低了难度,学生完成任务比较顺利。听完看完视频以后是“讨论和讲述” (Discuss and Speak)。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如何讲述自己的观点,并做示范,然后给学生出题,要求他们就城市生活的好与坏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使用less connected ?和more connected ...的结构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是“总结”(Summary)和“作业”(Assignment),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独创方式去探索上海,并讲述在探索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项目虽有难度,却是有价值的,也是一个颇能反映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题设计。杨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比较好的是能够在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和示范之后,让学生来操练,任务明确。他在教学中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及活动,对学生的讨论活动和陈述能够适时鼓励,给予了学生信心。在课堂上以及课后任务的设计中,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将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包含在课后的实践中,又对课程进行了拓展,使得课程有了深度。在回答评委提问的环节,杨老师的表现较其讲课稍显逊色。评委针对其授课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视频题目的理解,另一个是指出其在讲课中对于学生的一个语法错误没有及时意识到,也没有及时纠正学生。该老师好像不太善于阐发,理解问题的准确性也差一点,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如果要让这堂课更出彩一点的话,建议教师在设计中更加突出一下重点和难点。不要永远是同一种节奏。应该有点变化。点评专家:朱晓映教授

说课视频及点评

说课点评:杨竞欧老师在说课开始便明确说明,其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教学班级为32人,计划授课时间为45分钟。在对视频的分析中,杨老师注意到了视频中对两所住房的对比。这些信息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赖于此。这说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还是非常熟悉的。杨老师为本节课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看懂视频,认识到家庭生活中节能的重要性,另一个是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杨老师显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落实了教学对象、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将整节课分为“导入”、“听”、“说”、“评估”、“作业布置”五个步骤。“导入”部分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在“听”的部分,教师注意从主旨大意到细节理解的过渡,尤其关注视频中多处出现的数字的理解与认知。“说”的部分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相互帮助之下完善对视频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获得新的知识。在“评估”部分,教师借助KWL图表(即:Know, Want to know, Learned)带领学生再次复习视频关键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课后作业则是基于视频内容做拓展研究。从说课内容看,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流程和关键因素很熟悉,并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恰当地运用。教师对教学视频的主旨、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都有较好的了解,说课不只是停留在概念运用上,而是能从视频中举出具体的语言实例。教学设计也没有局限于视频内容或语言知识,而是突出了学生节能意识的提升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评估部分的KWL表格的运用,虽然可能是教师事先准备的,只要运用得恰当还是值得肯定的。在问答环节,该教师也再次表现出对视频语言特点的了解。当然,杨老师的说课也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师介绍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其中与本节课的视频内容相关的只有对节能重要性的认识,其他的教学目标如“看懂视频”及“提高思辨能力”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教学内容。其实该教师在后来的说课中也提到过本课视频中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既是听力的难点,又与视频的主题有关,如果能够将这一点融入教学目标就更有针对性了。另外,教师在听力材料处理方面略显粗糙,只是说要完整地放两三遍。这段视频实际上说了几个故事,因此完全有可能分开处理。教师还说放两遍还是三遍取决于学生的水平,但教师在说课的一开始就明确了教学对象了,所以不应该在这一点上含糊不清。点评专家:王海啸教授杨竞欧老师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教师意识和优秀的教师综合素质。他对自己的身体和语言都能很好掌控,他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楚准确,表达得体,语音、语调和语速等都展现了教师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心理素质。说课与授课不同,说课时的听众是评委,因此,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要向评委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材中重点、难点的把握,说明自己教学设计的原则、思路和目标,说明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效果检测和课后任务布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表现教师的教学才华。一开始,杨老师就很清楚地说明他的教学对象、课堂大小、教学时间和任务。之所以有必要在说课的开始说明这些具体内容是因为它们决定了教师处理教材的程度、方式与方法。然后,他简单总结了教学视频的主要内容,并陈述了教学目标:第一是让学生理解视频内容中关于节能和保护环境的主题,提升学生的节能意识;第二是希望通过讨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是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有的教师会详细介绍教学视频的内容,而将目标定得比较空泛。这位教师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了视频内容,而对教学目标做了一些阐述,使得评委清楚他会在课堂上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教学步骤包括四个部分:导入、课堂活动、检测评估和课外作业。导入的设计实际上会影响一堂课的成败,特别是教师能否将导入与讲授内容自然衔接,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组织和思维的能力。这位老师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与主题相关的讨论问题,以引发学生对于能源问题的思考,作为后面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学习的铺垫,过渡比较自然。他的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听”和“说”两部分的训练。先是看视频回答问题,由浅入深;然后是将全班分组,进行讨论;再后,要求学生陈述他们讨论的内容。在教学重点中,教师强调了视频内容中的“数据”,指导学生听懂数字,并用数字来说明观点。在检测评估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 "K-W-L”的表格,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K)、“将学的知识”(W)和“学过的知识”(L)进行分类整理。这是一个可行的、也会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特别是在课程进展到学生的注意力可能稍有分散的时候,采取这种方式将比较有效地再次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但是,"K-W-L”的表述是否科学可以斟酌。最后,教师通过问卷形式对本堂课进行评估,以便掌握学生的满意度,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项目形式来复习所学内容。总的看来,课程教学的后半程的时间安排显得有点紧,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还不够突出。在评委提问环节,评委问教师视频中所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在哪方面是最为令人信服的,教师比较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评委提问批判性思维能力中的哪个方面是应着力对学生加以培养的。教师的回答也比较到位,反映了教师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好的应变能力。点评专家:朱晓映教授

授课PPT下载